Tel: +852-2671-8918 Email: egc@netvigator.com 建议采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

树木移植的国际做法.

树木移植的国际做法

Sammy Au 欧永森

CAA 中华树艺师公会 会长

ASCA 美洲顾问树艺师学会 顾问树艺师号 RCA#497

IACA 澳洲顾问树艺师学会 顾问树艺师号 ACM 0412011

ISA 资深树艺师/注册攀树师号 HK-0174BT

ISA 认可树木风险评估员

ISA HK/CHINA 执业树艺师号 IPA-010908

SCMN 专业调解及谈判学会 注册调解员号 CM-0044

大中华地区首位 “注册树艺师”、首位 “注册攀树师”、和 首位 “资深树艺师”。

亚洲地区首位和唯一的 ASCA “美洲顾问树艺师”、 和 IACA “澳洲顾问树艺师”。

29年的园林工作经验, 和 20年的苗木生产经验。

 

在大中华地区来讲,这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课题,由於历史、知识水平和商业操作的考虑,本地区的做法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做法截然不同。 有些不想学习和不想改变的人, 也会用种种人文风俗、气候地理等等借口来维持其已有优势。 作为一个学会, 我们必须相信科学,尊重研究,找寻事实和道出真相。 常言 “忠言逆耳”, 以下这篇小品, 就是在如此背境之下, 撰写出来的。

 

在决定是否要移植一棵树木之前, 必须作出某些行政决定:

 

1. 为何要移? 不移不行吗? 虽知移树等如搬心手术, 移过的树一定七痨八损, 元气大伤,老树大树又不一定能够完全恢复, 工移费用也不菲, 哪是否还要移?

2. 能移吗? 某些敏感品种, 例如大香樟, 一移就差不多会死掉, 不死也会不停发病, 哪还去移吗?

3. 怎样去移? 土球要多大? 保留的树冠能在公路上进行运输吗? 新地点有足够空间去日後生长吗? 怎麽包装? 怎样吊运?

4. 有否评估过移植後的恢复状况? 怎样护理? 能完全恢复到未移之前强的长态吗? 谁去负责失败?

 

树木也是生命体,任何的生命体都要经过生、老、病、死的生理阶段, 没有树木是不死的, 越老的越容易死, 我们必须相信科学。

 

与人类同样, 年青的树木是充满生命力, 对伤口的复原较快, 对病蟲害的抵抗力较强。  对树木的生长, 我们不要看一棵去了顶、光秃秃的大树, 在移植後重新长出水芽, 就把它叫做 “生长” 。  这个不是 “生长”, 而是 “生存”, 是树木失去 “光合作用” 的叶片後, 为了继续制造食物, 从体内储藏养分里, 抽掉大部份来发动休眠芽, 来制造 “水芽” 。  同时在这过程中, 树木的其他功能, 例如制造抗病化学物的能力, 也就停止或被减弱了。

 

由於没有木质层挤压的生理生长出现 (这里又是讲 “树木生理学” 啊, 只能一带而过而矣,  Facebook讲不了那麽多, 以後授课时才详谈), “水芽” 是弱接枝, 容易在风中断落, 做成新的伤口, 大条的也会压人毁物, 要不得。  水芽由於养分充足, 幼嫩好吃, 病蟲害最喜欢, 一吃就是一大口。  此时如果防蟲不力, 很容易就连 “水芽” 这一关都失守, 那就连 “光合作用” 的功能也同时失手, 这大树就注定完蛋了。

 

顺道一提, 要给10 m高的大树内外打虫, 最好使用攀树师在上面到处走, 光在地上狂喷, 只能喷到部份叶底, 里面上面的碰不到。  而旁边的隣居都要呼吸您的农药, 蜜蜂蝴蝶也给您统统杀光, 这是您的原意吗?

 

当我们讲树木的 “生长” 的时候, 主要看两点。 

 

第一点是 “顶芽生长” (Terminal growth), 这里是树木能长高长宽的原因, 也是制造 “生长素” (Auxin) 的地方, “生长素” 也是发展根系的重要激素。  乱砍去了顶的树木会破坏了顶部和横生部的顶芽。  没了顶芽, 枝幹会发动 “休眠芽” 来制造 “水芽” 代替, 不懂的人就说树木是已经 “复原” 了, 其实刚好相反。

 

而第二点呢, 就是要看 “次生长” (Secondary growth) 的产生。  “次生长” 是树幹和枝条能长粗增径的原因, 主要依靠里面的 “形成层” (Cambium) 往内外扩张。  诸位有没有留意到竹子和棕榈只会长高, 而不会长粗, 这是因为它们没有 “次生长” 能力, “单子叶” (Monocote) 植物啊。

 

诸位有没有留意到乱砍去顶的树木, 只会长水芽而不会长粗, 如果再挖开根部一看, 也会发觉根系重长缓慢, 发病率也很高, 上述的就是如此道理了。

 

树木是不喜欢移植的。  两亿多年来的树木进化, 树木生在那里, 也就死在那里, 不会逃跑的。  所以, 搅园艺的不能用同一套技术 (小盆换大盆、施底肥、狂喷葯、组培等等) 来当作树艺, 是完全两回事。

 

小盆栽死掉的话就可以换掉, 反正都是几年寿命的东西, 也从来没有听过玫瑰花死去会压死人的。  大树就完全不一样。  在大自然里, 随便一棵甚麽品种的大树, 寿命一般都最少几十年, 塌下来也会杀人毁物, 而乱移植就是诱因之一。

 

所谓移树, 就是把根部切断, 整棵树带土的搬到另外一个地点去继续生长。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1.   研究指出, 挖土球移树的时候,可能会有95%的根 (固定根 +吸收根) 是带不走。  算是有时间去做园艺常用的所谓 “断根”, 固定根也肯定带不走, 所以土球要越大越好。

2. 树木从A点搬到B点, 要重新适应B点的 “光、温、湿、水、肥、殖料、病蟲害和风力” 八大生存要素, 能够吗?

 

研究又指出, 在同一时间, 移植同一品种的树, 到同一地点, 然後给予同一护养的话, 过了几年, 小胸径的树竟然比大胸径的树 “生长” 得多和快, 也恢复得快。  为什麽呢?  这是因为幼年树是充满 “生命力” (Vigor), 有如年青人做手术一样, 自然会比老年人恢复得快, 这是大自然的定律, 不可违反。

 

所以移树, 最好挑一些徤康有活力的幼年树, 而去尽量避免移大树老树, 否则只会 “由大自然去决定成败”, 赔了夫人又折兵。  大树老树如果在移植後死掉, 又要花一大笔钱去把它锯下移走, 重新再种。  如果保留呆在那里不停发病的话, 又要花钱花时间去做所谓的 “医” 它, 但谁也不敢保證能够一定 “医” 好, 那又是为什麽呢?

 

诸位游览西方国家的时候, 有否留意到他们的路旁和公园里, 很少见到有移植大树老树的痕迹。  是否他们不懂?  非也。  而是他们不愿意, 也有可能今天的他们比今天的我们钱少吧。

 

所以移树之前, 一定要先作出一个明确决定, 也有人应当承担责任, 和讲出科学道理, 不能单凭感情和冲动去行事, 否则好好的大树老树百多年的功绩, 只能毁於一旦, 那这又是为什麽呢?

 

 

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决定此树一定要移,那必须知道移树的科学做法, 而不是为了方便或省钱, 将移树变成毁树或杀树。

 

在了解移树步骤之前, 我们必须先了解树木根系的构造, 因为移树涉及断根搬根。  移过的树木没有足够的、健康的根系,是不会恢复健康生长的。  根系同样会发病,而根系病是几乎没药可医的。

 

在很多人的幻觉里, 树根会是不停的往地球深处生长, 来作出养份吸收和风中固定, 这也是为何设计师把大型树种栽在细小树洞里面的主因。 

 

借问一下, 根系是否也要呼吸吗 ?  科学答案是 “要的”, 因为树木根系不同动物那样有血管, 取氧气的方法只有靠泥缝之间的渗透作用来进行空气交换。

 

那又再问,  1m以下的泥土还有氧气吗?  科学答案是 “几乎没有”, 因为泥土的重量都把空气和水份挤走了。 

 

哪既然没有氧气和水份, ,树根又怎样能在泥土深处健康发展啊?  很多人到这里都不出声去回答这个问题。

 

科学答案是, 大部份的树根都长在不到 1m的泥土里面, 而从地面到 0.6m深的土层, 是带最多根系的。  如果搬树的时候土球超过 1m深, 有可能只是搬土而不是搬根, 应该吗?

 

明白了根系会长多深, 也要了解它能多长多横。

 

树根, 乃是机会主义者, 那里有合适的温度、水、肥、和 pH值, 它就会跑到那里。  树根的伸延, 也可以不分叉的直插几十米, 到找到合适的环境以後再作分叉, 从被根塞进堵住的下水管里就可以看到这个现象。

 

一棵长在大自然没受根部限制的大树, 它的根系可伸延出树冠半径的两到叁倍, 这就是为何移树土球越大越好的原因。

 

树根的分叉, 主要分成叁次, 从发根区 (Root initiation zone) 那里先作原生长 (Primary division), 然後作第一次分叉 (First division), 从分叉後再作第二次分叉 (Secondary division), 最後看品种和环境, 再变成根毛 (Root hair) 。  根毛是负责吸收水与肥的。

 

根系构造也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固定根 (Anchor root), 它主要是从原生长和第二次分叉产生的, 功能是把树木固定, 几乎没有根毛存在, 吸收能力很差, 移苗的时候也很难搬走。  第二类是吸收根 (Absorbing root), 它是充满根毛,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肥, 没了它树体必须重新把它制造来维持生命, 没根的大树是不长活的。

 

园艺里常谈的 “主根” (Tap root), 在树木世界里普遍不存在, 因为从种子往下长的 “主根”, 很快就会死掉, 而被分根代替了。

 

 

此外, 研究又发现, 在大自然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生长环境里, 很多时候树木的地上部重量 (Mass, 指树幹 + 树冠), 跟地下部的重量 (根系) 差不多相等, 这就是园艺学里面常提的 “根冠比” (Root to shoot ratio) 。  所以, 移树的时候不光是看移地上部, 一定也要照顾地下部; 否则, 没根作吸收和风中固定的大树是站不稳和断水肥, 安全吗?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 既然能搬的树根不多, 也不如将树冠树幹也砍掉一大半, 去平衡所谓的 “根冠比”, 那就不是行了嘛?  反正园艺里的小盆花也是这样子移到土里面去的。

 

对一到叁年生的小树苗来言, 把它直接砍到地面, 一般也会重新再长, 因为小苗是充满生命力 (Vigor) 。  但将如此做法应用到十年生以上的大树老树, 这几乎是制造 “树木谋杀案” 。  因为叶片砍光, 光合作用没了; 树枝树幹砍掉, 用来重生的储藏养分没了; 顶芽砍掉, 制造 “生长素” 的地方没了, 这树还能活吗?

 

某些树木必须要移。 

 

举例说, 苗场里面生产出来的树苗, 最後要种到工地上面去, 所以必须要移。   城市为了社会发展需要, 土地上某些被选定的树木也必须要移, 以配合其发展。  对公衆安全构成危险的树木也要移走。  防碍城市设施 (电缆、下水道、车道等等) 正常操作的树木, 也可能要移。

 

所以, 要决定哪棵该移, 哪棵不可移 (包括移了不活或生病), 是最困难和最备受争议的行政决定。  在西方国家, 一般都会采用 “公衆树木评议会” 的形式来邀请市民参与, 当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往往是树艺师。

 

对树木来言, 移植小苗和大树老树, 其背後理论和施工方法都差不多, 只是小苗的生命力比较顽强而矣。 

 

相同的重点是:

 

1.   尽量不修剪活枝去保持树冠的完整性, 让树木在移植後能够继续正常生长。

2.  尽量把土球加大去保留其重要根系, 令树木在移植後, 能够快速恢复根系重长, 去进行吸水吸肥和风中固定等重要功能。

 

说到这里, 大家也许会明白到, 为何西方国家一般都不移大树老树。  因为费用太高, 运输太难, 和移植後可能不活或不停生病。  所以移植老树大树, 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

 

 

讲到这里, 终於可以开始讲移树的步骤了。  对一些行外的人来说, 如果前面的一大堆不讲, 後面的再讲也没有意思, 因为科学道理不先讲清楚, 谁愿意听下去和相信您呢?

 

正当移树的步骤, 大概可以分成:

 

1.   移前準备

2.   包紮树冠

3.   起挖土球

4.   包装土球

5.   吊运上车

6.   中途运输

7.   新树洞的事前準备

8.   树木缷装和工地内运

9.   树木种植、现场修剪和即时护养

10.  支撑、覆盖物、施肥和长期护养

11.  定时检查

 

以上各点, 少一不可。  成功的移树有如做大手术一样, 不是随便勾起、挖洞和掉上去, 然後浇浇水那麽简单, 这也就说明了为何西方国家的种树与我们的有大不同的地方, 不是谁比较聪明, 而是谁比较认真。

 

城市里面大部份的绿化树木, 都是从移植而产生的, 如果这一关把不好, 只能够是 “周瑜妙计安天下, 陪了夫人又折兵” 了吧。

 

1.   移前準备

这里也分成几个方面:

a.   如果是行道树, 其质量必须符合在我先前已在 facebook上面说过的某些国际标準, 否则只会徒劳。  苗量差的可能不停发病也站不稳, 别用。

b.   如果是其他树 (公园、小区、医院等等), 其质量也必须符合某些既定的国际标準。

c.   如果是老树大树 (从不建议移植), 在评议过後还是决定要移的话, 则没有质量方面可言, 只能接受现状。

 

无论是甚麽树, 长在甚麽地方 (苗场、山上、城市里面等等), 都有共通的移前準备工夫, 包括:

a.   移前的一到叁个月, 给足水肥, 让根叶蓬勃发展。  在这里, 施肥要小心, 树木需肥量极少, 看山上长的树就知道, 详情留後再说。

b.   条件许可的话, 进行 “断根再生” 行动, 去鼓励吸收根的产生。  “断根” 并非随便把根切掉, 然後放上一些培殖土打包, 让新根再长那麽简单; 是要懂得挑选切哪一条、切多少和留多少。  乱切根会日後生长不良或风中倒塌。  这里涉及的学问非常多, 有空留後再说。

c.   把树冠的所有的枯、死、病、断、交叉枝、弱势枝等等统统切掉 (即是树木修剪学里面的 “树冠清理” Crown cleaning), 以防日後发生病蟲害。  这里要学习怎样去找这类枝条, 和用甚麽技术去修, 详情以後再说。

 

d.   掛上标号, 以防日後工人找不到或找错。

 

2.   包紮树冠

 

在进行树冠包紮之前, 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名先进行修剪。  因为把没有必要的枝条也运到工地去, 只会增加了包装的难度和运输的成本, 运到工地以後又要把它剪掉扔掉, 费时费事。

 

在包紮前修剪之时, 又分成两种做法:

 

a.   如果是小苗 (指1 - 4年生的树苗), 应该要进行最後一次的 “结构性修剪” (Structural pruning) (详情在日後写上 “树木修剪学” 的时候再说), 来把树冠形状变成最小和结构性最安全。

b.   如果是大苗、大树或老树, 则进行最後一次的 “树冠清理” (如上节所述), 来减轻其大小和重量。  要留意, 这里是要尽量剪掉死去的枝条, 而不是剪掉活著的枝条, 活枝只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剪掉, 因为它里面有储藏养分, 如果还未转移到树体就去掉, 太浪费。

 

顶芽要尽量不剪, 特别是中央主幹的顶芽。  如果剪了, 你就把制造 “生长素” 的地方一举端掉, 树体会马上发动 “水芽”, 然後长得乱七八糟 。  如果把中央主幹的顶芽也剪掉, 日後的树幹只会长宽不长高, 盆景就是如此生产出来的。

 

树枝的包装, 也要非常小心, 如果最後会被包装材料压断的话, 那倒不如在先前剪掉, 起码切口会比较平整, 易於 “创伤板隔化”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Decay in tree, 庞大课题, 要留待讲 “树木修剪学” 时才讲) 的修复行动进行。

 

树冠包装的形状, 要依照树冠原来的形状而稍为压缩一点, 一般又以尖锥型或圆型最为在运输行走时最抗风。  拉的时候, 一般以2 cm直径以下的枝条可以弯曲多一点, 粗大的很容易被拉裂, 而最後也要被剪掉, 等如白幹。

 

绑拉枝条时, 最好是从中央主幹两边的枝条开始, 一层一层的往中央方向靠拢, 最後变成圆锥形或圆形。  由於一般大卡车的货斗宽度只有 2.5 m , 如果包装好的树冠直径是超过这个的话, 可能运输要作出特别安排, 这也是为何西方国家一般不搬移大树老树的其中一个原因, 因为长途运输有困难。

 

包装材料方面, 在华南的高温多湿强日照地区, 以两层的遮光网来打包, 是最为理想。  一则便宜, 二则透风透光, 不会把树冠 “蒸” 熟, 叁则可作某程度的挡风, 可耐几小时的运输。

 

有人会问, 哪我喷一下 “抗蒸发剂” (Anti-transpirant) 到树冠上面, 那就不是可以防止风乾了吗?  研究指出, 这些油腊性的喷剂, 能够堵住蒸发气孔, 有如跑步十公里而不准出汗的样子, 可能效果会得不偿失。  所以除了在个别合适气候条件和树种情况以外, 不建议使用。

 

3.   起挖土球

 

绝对不能用挖土机械来起挖土球 (特制的 “搬树插” Tree spade则属例外) !!!

 

挖土机的挖斗是设计用来挖土挖石头的, 不是用来断根的。  那个挖斗一挖进去, 可能碰到的一整片的根系, 都给它撕裂弄翻, 以後再作修补整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苦差, 而且没有保证一定能够修复。  所以不管是小树、大树或老树, 用人手切挖是国际上公认的最理想做法。

 

土球的直径一般要在胸径的10倍以上, 或且一直挖到树冠滴水线 (drip line) 以下, 才能保得住赖以生存的重要根系。  换句话说, 一棵 1 m胸径的大树, 就要挖 10 m直径以上的土球, 这个连同树体一起, 重量可能已经超过 100吨, 起吊和运输都有一定困难, 这又是为何西方国家一般不喜欢搬大树老树的原因之一。

 

断根的手工具必须锋利。  因为根系的修补和树体一样, 都是靠 “创伤板隔化” (CODIT, 看前述) 的顺利进行, 撕裂的根系很难进行“创伤板隔化” 。  不管您日後喷多少肥料、杀菌剂、生根素等等, 对根系的修补实是无济於事, 研究也不支持它们的使用, 因为没有多少效果。

 

土球的形状没有绝对的固定, 大部份时候是圆形, 有些时候用方形, 因为在同一长度里, 方形带的土和根系比圆形为多。  有些时候也要看固定根的走势来决定土球的形状, 固定根越长, 那边的土球也越长, 没有绝对限制。

 

土球的深度一般在 1 m 之内, 再挖深了可能只是搬土, 而不是搬根, 因为再下没有氧气, 又何来根呢 ?

 

4.   包装土球

 

土球的包装材料, 传统上是用粗麻布, 主要是考虑到材料的强靱度和透水透气性, 但近年已很多时候为化学纤维布来取代。  不管是用甚麽材料, 一定要把土球包紮窂固, 以便吊运。

 

5.   吊运上车

 

吊运方法是以吊起土球的重量为主, 附托树幹为副, 这样子便能保护住土球里面细小的吸收根不被弄断。  如果相反的只吊树幹而不承托土球,有可能会:

 

1.   土球的重量撕裂里面的吸收根。  没了吸收根, 树体会最终缺水而死。

2.   土球的重量令套在树幹上的吊索, 滑动而撕扯断树皮以下的靱皮部和形成层, 令树冠的养分不能抵达下部,令树体慢性死亡。

 

西方国家有些时候, 也会在包装布外面多加一层铁网, 用来分佈吊运重力。  这种做法成本较高,但对某些移树情况, 是很有帮助的。

 

吊到卡车上的树木,只能够放一层。  不能够为了节省运输成本, 就把树木叠成两层或几层, 因为上面的重量, 在运输的颠簸过程中, 会把下层的土球压破, 又把下层的枝条压断, 结果是白做一番。

 

如果要在树与树之间的缝隙当中放一些其他东西,例如灌木、工具等等,也必须肯定这些物件, 不会在运输过程中对已包装好的树木做成伤害。

 

树木放在车斗上的方向,普遍以土球向车头, 树冠向车尾最为顺风, 但如果数量不多, 也可以头尾对放, 尽量利用空间, 只要放平一层不逆风就成。

 

注意树冠和土球都要绑好垫好, 不让它在途中滚动。  再把装好的树木在上面多包一层遮光网来作流线形缷风, 这样子就大功告成。

 

6.   中途运输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水,运输中的树体, 有像乾风筒吹头髮一样的在被风乾, 如果是高温乾燥强日照的天气就更为严重。  所以, 每经两个小时左右的运输, 就理应把车停下来, 给土球和树冠浇浇水, 也就好给司机一个小息机会。

浇水的时候, 要记住根部才是树木吸水的部份, 不是树冠。  树冠浇水只能减慢蒸腾作用而矣, 并不能为树体吸水。  土球方面也不能浇水太多, 以防融化破裂, 只能适量而止。

 

7.   新树洞的事前準备

 

一定要先挖好树洞才把树搬过来, 不要相反来做, 因为:

 

a.   可以先侦察到树洞里面是否滞水、 有否管线存在、有否其他障碍物存在等等。

b.   不让已搬到的树木在等候挖洞, 呆在旁边日曬风乾。

 

树洞最好在搬树到来的前一天才挖好, 挖好的树洞如果呆太久的话, 其旁边土面会风乾硬化, 而在覆土种上树後, 难以吸水融化, 和土球融为一体。

新挖的树洞的直径, 国际上一般要求在土球直径的两到叁倍。 

为何要那麽大啊?  因为:

a.   放进土球後, 旁边回填的土都是松的, 方便新根长出和呼吸。

b.   松土会令浇水, 能够平均分佈在土球旁边, 帮助吸水和发根。

 

由此可见, 如果树洞太小, 土球旁的原来土又实又硬, 不透水透气, 土球的新根便难以长出。  根长不出, 树木如何长大?  没根的树难以健康生长, 可能经常发病, 又难以在风中站稳, 往往一吹便倒。

 

哪这是否城市绿化种树的最终目的啊?  谁又需要为此来负上责任啊?

 

8.   树木缷装和工地内运

 

被移植的树木到了现在, 已经过五关、斩六将了。  但是, 移树还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树木安全运抵工地後, 下一步就是由监管人员在货斗上检查、缷运和内运到种植地点。  在车上检查是很重要的,假如运到的树木货不对办,或是质量无法接受, 也就乾脆把它送走, 不要缷运, 免得多做一重功夫。  如果检查合格, 监管人员理应签认确定,以厘清责任。

 

缷运的时候, 最後一根吊上车的, 理应是最先一棵吊下车的,这样子可以把树体之间的混乱摩擦减到最少, 避免伤害。  如果没有计划的随便这里拿一棵、那边拉一棵的, 土球、树冠都被胡乱的拉扯一番, 很容易裂球断枝。

 

下吊运的方法跟吊上车的做法是同样,照样以吊土球为主,辅吊树幹为副。  土球到地之前, 板车或其他机械应在下面等候接著, 直接把土球放到上面去, 进行内运。  如果土球能够直接吊到新树洞里,那就更好不过。

 

每车运到的树木都最好当天就种好, 不要丢在工地上过夜, 以确保护养。

 

9.   树木种植、现场修剪和即时护养

 

到了现在, 树洞已经挖好了, 树木也就安全的运到旁边, 哪是否马上掉上去、覆土浇水、那就完成任务了?

 

首先是要如何安全的把树木轻放到树洞里边。  如果就是硬推带拉, 结果弄裂了土球,那也就全功尽废了。  工地上很多被移进的树木, 就是没有小心这一点, 结果功亏一篑, 承办商然後大骂天气保养, 对吗?

 

放树正当的做法, 应该要用多条的宽布带, 从各方把土球平均承托, 然後轻轻地放到树洞里, 再把布带一条一条的拉走, 这样子土球就可以不被弄破, 保存完整。  这一步也是为何西方国家不喜欢搬大树的原因之一, 因为内运和重新栽种, 实在是太困难了。

 

土球要种多深?  国际上的指引是, 要把根颈地带种出原来土面约 5 cm的高度左右, 以便土球上层约50 cm 厚的发根区容易长出横根。  换句话说, 是种浅, 不是种深。 

 

研究又指出, 只要把根颈地带深种10 cm 以上, 新根因为缺氧而难以长出, 从而发动了 “不定根” (Adventitious roots) 的生长, 而这种根无论在大小和密度方面, 都不能代替原来根系,只能勉强的为树体维持生存而矣,妄说生长。  在整片的新种树木群里,如果当中有数棵的长势是明显放慢,深种了可能是其成因之一。

 

如何拆土球的包装袋?

 

如果是麻布或化纤布包装袋, 要用利刀小心的整个把它剪开弄走, 不要伤及根系。  如果是吊上去很重已经站稳的大树老树, 最少也要把直身企面的包装布部份剪开弄走, 底下被压著土面的部份, 如果因为重量拉不走也无所谓, 因为这里被压扁了没有氧气, 根很少会从这里长出, 大部份会从土球直面的旁边往横长出。  按照同样的道理, 如果是包装袋外面再套上鐡网的, 鐡网和包装袋只须剪贴到袋底, 压著的部份也可以不剪了。

 

市面上有一些所谓的 “种植袋”, 其强调可以全冠移植, 其原理不在乎限制根系不能长出袋外, 而形成像根瘤状的不正常发展。 这些根瘤很容易在撕开包装袋的时候被弄断, 结果根系同样受伤。  国际上对使用 “种植袋” 的说法也没有肯定, 研究尚在进行中。

 

需要为覆土施肥改造吗?

 

有些园艺操作守则规定要为覆土施底肥、拌造有机物、生根素、吸水珠等等材料。  研究指出,拌进的材料其实作用不大, 因为新根没多久就会长出这个範围, 到原来的土里面去继续吸收伸展, 进行根系固定。  这种在花盆里行得通的做法, 在大自然里可能是无所用处。

 

更有的是如果施底肥不正当的话, 新根一长出来就会被高浓的盐分烧掉, 结果弄巧成拙。  改良过的覆土, 也会造成与原土的水肥份分佈不平均, 令偏生根和盘根容易开展, 导致树木日後有倒塌机会

 

把土球放到树洞里, 并调较好至合适高度後, 就可以进行覆土。

 

覆土的时候, 最好是用花灑形式的浇水方法, 把回填土和土球平均保持湿润, 而不要用救火喉的形式用强力水柱把土球冲崩。  边回填边浇水的供水方式, 比统统回填好才从泥面灌水的形式, 更能使所有回填土和土球缓慢吸水, 因为只在种好後光灌泥土表面, 水可能是溜到别的地方去, 而不是直达土球, 结果白做。

 

有人会在把树木种下去後, 在土球顶用回填土围一圈的小水坝, 把灌溉水形成一个小水塘, 让水慢慢的往下渗。  这种做法是有效的, 但千万别忘了要在几个月後, 要把土坝击开放水, 否则土球顶会被不停的灌水储水, 而导致泥土封压, 不再透水透气, 从而产生根腐病。

 

树种下去後, 下一步就是把树冠上面的包装布打开。  这里也要小心不要把枝条树叶弄伤, 所以用大砍刀来乱割一通的, 肯定会造成破坏。  应该用剪刀小心的把包装布和绑绳一刀一刀的耐性剪开, 顺序的把整个树冠释放出来。

 

解除包装布後, 树冠里面可能有因为长途运输的原故, 被风乾掉或压断的枝条存在, 这个时候要马上把它清除, 不要让病蟲害在其上面发展。

 

在处理好树冠後, 应该用强力水喷灑一下树冠上的泥尘, 和用慢水作土球的最後一次灌水, 那这树方叫种好。

 

10.  支撑、覆盖物、施肥和长期护养

 

在树木种下去新地点以後, 很多人的惯想就是, 下一步就要马上把树体支撑起来, 不然一定会倒。

 

其实在西方国家,很多时候种上小苗 (5 cm 胸径以下) 的时候,是不采用支撑的, 因为土球本身的重量,已经可以把树体站稳。  大中华地区的树木移植,一般土球尺寸不达标 (10 x胸径), 很多都是小得可怜,造成上重下轻,所以才不撑不行。

 

树木的支撑会令根系不愿意发展, 和 “幹粗收窄” 不愿意发生 (请看我以前的文章) , 有点像一个健康走路的人, 天天用拐杖代替,如此样子,腿部肌肉不退化才怪。  假如树体已是不撑不行, 也要把支撑当作一个临时措施,一般在几个月後, 等新根长出站稳以後,便须移除,而不是撑到永远永远。

 

在大中华地区,特别是在大陆,很多行道树都是被撑到永远永远, 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树皮有被磨损而发生病蟲害的、 也有繫带被吃进扩粗的树体里面的、有被吹倾斜了而因为重装支撑太麻烦而不理而之的, 结果又害得树木被 “打葯、再打葯”、 後果是 “越打越糟” , 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所谓 “树木医生” 不理解 “逢葯叁分毒” 的道理吧。  葯不能乱用, 要懂才能用,而用得越少, 是越好。。

 

有些时候,种下去的树木是不撑不行,这包括树冠大而招风的树、土质松软的种植区、在雨水多而频密的种树时间等等; 风和雨的同步,可能会令新种上去的树站不稳。

 

要固定树木,笔者看过的方法都有好几十种, 从固定土球不让树体移动, 到比效常见的用棒棍直接支撑树体, 每种都有它的理由, 在这里不作详述,等日後有机会面对授课, 连同图片实物一併清楚说明吧。

 

总的来说,不管是采用那一个系统, 背後理论都是要求树体能在风中稍为摇摆,去发展根系和 “幹粗收窄” 。  支撑系统应被视为是临时性的,一般在叁到六个月後, 等树木的根系发展起来,能够自己站稳,便要移除, 不要撑到永远永远。  由此, 采用最便宜的材料便行, 重覆使用材料也是可以。

 

支撑碰到树体的接触部份,不管是硬体或且是繫带, 都要另加一层柔软的物料作垫, 不要在风中摩擦的时候制造伤口,给病蟲害入侵。

 

支撑系统也要定期检查,有在被风雨弄歪的, 要即时矫正, 否则根系不会等您,吹弯了也会继续生长,过了一段时间,树木就会永远斜长了。

 

到了现在, 树都已经种好了, 要撑的话, 都已经撑好了, 在大中华地区, 很多人就是浇了水, 然後拍拍屁股就离开。  但在国际上,这里还差最後一步。

 

这个大中华地区经常少做的最後一步, 就是要为覆土的表面盖上一层 5 – 10 cm 厚的覆盖物,浇水後才算完成整个工序。

 

为甚麽要盖上覆盖物啊?

 

覆盖物好像一张被子, 把回填土与空气分隔开。  这被子冬暖夏凉, 气温高的时候,它保存回填土的温度低几度;气温低的时候,它也发挥同样保温功能。  衆所周知树木的根系, 是不喜欢泥土的温度大起大降的, 如果是这样子,根系病会容易产生。  在大自然的森林里, 这一层的覆盖物,全由掉落的树叶树枝天然形成,去帮助树木的根系健康成长。

 

覆盖物除了保温以外, 还保住下面的回填土没那麽容易就风乾掉,也帮助浇水或下雨的时候,回填土没有那麽容易的就被冲走或被水滴压实,做成泥土缺氧, 根系不开展。

 

覆盖物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通过自体的不断生物降解, 来补充回填土里面缺乏的有机物。  有了有机物,泥土里面的益菌 (mycorrhizae) 和益虫 (蚯蚓) 就可以大量发展,去抑制害菌 (褐根病?) 和害虫 (根瘤线虫) 的数量,令根系能够健康发展。

 

便宜的覆盖物好处衆多,但在大中华地区不被所谓的 “树木专家” 设计采用,实

属遗憾。

 

覆盖物要盖多厚?

 

大概 5 – 10 cm 厚就可以,一直从离开根颈区约 5 cm左右的地方, 最少要铺到回填土与原土的交界点为止, 又以越宽越好, 因为它对改土是有利无弊。

 

有些人会说, 既然覆盖物有那麽多的好处, 哪盖厚一点来免得日後翻工又行吗?

 

答案是不行。  因为舖上太盖的覆盖物有如填土过厚一样,令底下的氧气不够, 又可能会难以渗水, 令根系缺水缺氧,难以开展。  此外, 过厚的覆盖物层,可能会变成鼠类和其他昆蟲的家, 把根系弄得乱七八糟, 同样是不好。

 

为何覆盖物回填的时候要离开根颈区 5 cm 左右啊?

 

因为根颈区的树皮组织, 天生区来就是不能够长期泡水, 如果这里长时间的被湿润的覆盖物包围住,有可能会发生病蟲害或根腐病, 弄巧成拙。

 

哪覆盖物要否先进行生物发酵, 来改变其 “碳氮比” (Carbon to nitrogen ratio) 後才好使用吗?

 

研究指出,放在土面上的覆盖物不需要预先发酵, 因为它没有直接碰到根系,不会抢氮,所以让它静静地躺在土面上自然生物降解, 让掉下的树叶、鸟粪、昆蟲屍体等等来提供氮, 也是可以。  混到土里面去的覆盖物,因为会与根系有全接触的关係,最好预先发酵。  如果要做到有备无患, 在铺上新鲜的覆盖物後, 再在上面薄施一层氮肥,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哪甚麽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覆盖物啊?

 

做覆盖物的材料, 一般以有机物为好。  有些人为了美观好看, 也会采用卵石、陶粒和其他无机材料来充当, 但此等材料不会产生生物降解,所以不能改土或添加有机物,对回填土的好处较少。

 

国际上常用做法,是直接采用由木条粉碎机 (Wood chipper) 制造出来的约2 cm 直径的木屑, 来铺在回填土上作为覆盖物。  此等木屑一般由修枝锯树时候的剩馀枝条而产生,可以作为废物利用,一举两得。

 

如果先把覆盖木发酵以後才用可以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 但此等覆盖物因为养分丰富,一般残留寿命会比新鲜材料短一半, 很快就需要填补了, 但它会对改土供肥有所帮助。

 

有机覆盖物的寿命通常是一年右右,溶解分化以後要定时添加, 否则会失去它保土供肥的功效。

 

等在回填土上铺好覆盖物後, 应该要进行最後一次的根部浇水,把根系完全湿透,哪整个移树过程才算是完成。

 

11.  定时检查

 

已种好的移植树,必须要作出定期检查,去确保其生长状态和生长环境没有改变。

 

有如病人出院接受定时检查一样, 移植树被检查的频率,应由第一週的每天,到第二週的隔天,到第叁週的每隔两天,到第四週的每隔叁天左右, 来全面检查一次。  检查的时候,可以按照种植点的风险需要 (马路边、广场、公园等等) 、品种习性 (e.g. 移植过敏度) 和气候条件 (强日照、大雨、强风等等) 来作出频率调整。

 

检查的重点要包括:

 

a. 树体有否被风吹歪,或被浇水时泥土发生沉降而倾斜。  有则需要马上纠正。

b.   地上部有否出现枯、死、病、断枝条。  有则需要马上剪除,减免招引病蟲害的机会。

c.   树体有否被种植地点的现存病蟲害攻击。  有则需要采取保护或预防措施,包括用葯。

d.   顶端生长是否发展正常,这是移树成功的标誌。

e.   覆盖物有否招惹鼠类或其他害蟲作巢, 有则需要设法对付 (用葯誀、分隔屏障等等)。

 

定期检查从当初的高频率, 通过一到叁年的时间来进入低频率,然後便可调整进入整个绿化计划的正常检查频率里面,令移植树能够正常发展,长存久在。

 

结论:

 

由此可见,成功移植树木,是需要用心的, 并非随便勾上来、吊上车、堆起来、吊下车、挖个洞、撒些肥、掉下去、填填土、浇浇水、撑起来那麽粗暴简单,而是每一步都要需要用心处理,细心操作,才会有好成果, 否则还是那句树艺名言 --- “大自然会决定成败, 而不是设计人员说的” 。

 

当今大中华地区花费在绿化种树的钱, 相信已是西方国家城市的很多倍。  成功与失败,是需要互相比较的。  哪我们又愿意拿我们那一个的城市绿化种树, 与任何一个规模相等的西方国家城市里的来相比较呢?

 

如果不敢, 哪又是否 “周瑜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谁又应该为此负上责任?

 

本文乃是按照笔者行内29年的工作经验,和下述的国际研究文献参考写出。  不尽之处,祈各方友好不吝赐教,此乃树艺行业在大中华地区的福祉也:

 

1.     Arborist’s Certification Study Guide --- ISA

2.     Arboriculture Integrated Management 4th Edition --- Harris, Clark & Matheny

3.     ANSI A300 ---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4.     BS 3998 (2010) ---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

5.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Planting Trees & Shrubs --- Watson & Himelick

6.     Tree Planting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 ISA

7.     Modern Arboriculture --- A Shigo

8.     A New Tree Biology --- A Shigo

9.     Tree Anatomy --- A Shigo

10.    Tree Law Cases --- L Bloch

 

(完)

Back to Top
Enter your Infotext or Widget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