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移植的國際做法
Sammy Au 欧永森
CAA 中华树艺师公会 会长
ASCA 美洲顾问树艺师学会 顾问树艺师号 RCA#497
IACA 澳洲顾问树艺师学会 顾问树艺师号 ACM 0412011
ISA 资深树艺师/注册攀树师号 HK-0174BT
ISA 认可樹木风险评估员
ISA HK/CHINA 执业树艺师号 IPA-010908
SCMN 专业调解及谈判学会 注册调解员号 CM-0044
大中华地区首位 “注册树艺师”、首位 “注册攀树师”、和 首位 “资深树艺师”。
亚洲地区首位和唯一的 ASCA “美洲顾问树艺师”、 和 IACA “澳洲顾问树艺师”。
29年的园林工作经验, 和 20年的苗木生产经验。
在大中華地區來講,這是一個龐大而且復雜的課題,由於歷史、知識水平和商業操作的考慮,本地區的做法与西方先進國家的做法截然不同。 有些不想學習和不想改變的人, 也會用種種人文風俗、氣候地理等等借口來維持其已有優勢。 作為一個學會, 我們必須相信科學,尊重研究,找尋事實和道出真相。 常言 “忠言逆耳”, 以下這篇小品, 就是在如此背境之下, 撰寫出來的。
在決定是否要移植一棵樹木之前, 必須作出某些行政決定:
1. 為何要移? 不移不行嗎? 雖知移樹等如搬心手術, 移過的樹一定七癆八損, 元氣大傷,老樹大樹又不一定能夠完全恢復, 工移費用也不菲, 哪是否還要移?
2. 能移嗎? 某些敏感品種, 例如大香樟, 一移就差不多會死掉, 不死也會不停發病, 哪還去移嗎?
3. 怎樣去移? 土球要多大? 保留的樹冠能在公路上進行運輸嗎? 新地點有足夠空間去日後生長嗎? 怎麼包裝? 怎樣吊運?
4. 有否評估過移植後的恢復狀況? 怎樣護理? 能完全恢復到未移之前強的長態嗎? 誰去負責失敗?
樹木也是生命體,任何的生命體都要經過生、老、病、死的生理階段, 沒有樹木是不死的, 越老的越容易死, 我們必須相信科學。
与人類同樣, 年青的樹木是充滿生命力, 對傷口的復原較快, 對病蟲害的抵抗力較強。 對樹木的生長, 我們不要看一棵去了頂、光禿禿的大樹, 在移植後重新長出水芽, 就把它叫做 “生長” 。 這個不是 “生長”, 而是 “生存”, 是樹木失去 “光合作用” 的葉片後, 為了繼續制造食物, 從體內儲藏養分裡, 抽掉大部份來發動休眠芽, 來制造 “水芽” 。 同時在這過程中, 樹木的其他功能, 例如制造抗病化學物的能力, 也就停止或被減弱了。
由於沒有木質層擠壓的生理生長出現 (這裡又是講 “樹木生理學” 啊, 只能一帶而過而矣, Facebook講不了那麼多, 以後授課時才詳談), “水芽” 是弱接枝, 容易在風中斷落, 做成新的傷口, 大條的也會壓人毀物, 要不得。 水芽由於養分充足, 幼嫩好吃, 病蟲害最喜歡, 一吃就是一大口。 此時如果防蟲不力, 很容易就連 “水芽” 這一關都失守, 那就連 “光合作用” 的功能也同時失手, 這大樹就注定完蛋了。
順道一提, 要給10 m高的大樹內外打虫, 最好使用攀樹師在上面到處走, 光在地上狂噴, 只能噴到部份葉底, 裡面上面的碰不到。 而旁邊的隣居都要呼吸您的農藥, 蜜蜂蝴蝶也給您統統殺光, 這是您的原意嗎?
當我們講樹木的 “生長” 的時候, 主要看兩點。
第一點是 “頂芽生長” (Terminal growth), 這裡是樹木能長高長寬的原因, 也是制造 “生長素” (Auxin) 的地方, “生長素” 也是發展根系的重要激素。 亂砍去了頂的樹木會破壞了頂部和橫生部的頂芽。 沒了頂芽, 枝幹會發動 “休眠芽” 來制造 “水芽” 代替, 不懂的人就說樹木是已經 “復原” 了, 其實剛好相反。
而第二點呢, 就是要看 “次生長” (Secondary growth) 的產生。 “次生長” 是樹幹和枝條能長粗增徑的原因, 主要依靠裡面的 “形成層” (Cambium) 往內外擴張。 諸位有沒有留意到竹子和棕櫚只會長高, 而不會長粗, 這是因為它們沒有 “次生長” 能力, “單子葉” (Monocote) 植物啊。
諸位有沒有留意到亂砍去頂的樹木, 只會長水芽而不會長粗, 如果再挖開根部一看, 也會發覺根系重長緩慢, 發病率也很高, 上述的就是如此道理了。
樹木是不喜歡移植的。 兩億多年來的樹木進化, 樹木生在那裡, 也就死在那裡, 不會逃跑的。 所以, 攪園藝的不能用同一套技術 (小盆換大盆、施底肥、狂噴葯、組培等等) 來當作樹藝, 是完全兩回事。
小盆栽死掉的話就可以換掉, 反正都是幾年壽命的東西, 也從來沒有聽過玫瑰花死去會壓死人的。 大樹就完全不一樣。 在大自然裡, 隨便一棵甚麼品種的大樹, 壽命一般都最少幾十年, 塌下來也會殺人毀物, 而亂移植就是誘因之一。
所謂移樹, 就是把根部切斷, 整棵樹帶土的搬到另外一個地點去繼續生長。
這裡有兩點要注意:
1. 研究指出, 挖土球移樹的時候,可能會有95%的根 (固定根 +吸收根) 是帶不走。 算是有時間去做園藝常用的所謂 “斷根”, 固定根也肯定帶不走, 所以土球要越大越好。
2. 樹木從A點搬到B點, 要重新適應B點的 “光、溫、濕、水、肥、殖料、病蟲害和風力” 八大生存要素, 能夠嗎?
研究又指出, 在同一時間, 移植同一品種的樹, 到同一地點, 然後給予同一護養的話, 過了幾年, 小胸徑的樹竟然比大胸徑的樹 “生長” 得多和快, 也恢復得快。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幼年樹是充滿 “生命力” (Vigor), 有如年青人做手術一樣, 自然會比老年人恢復得快, 這是大自然的定律, 不可違反。
所以移樹, 最好挑一些徤康有活力的幼年樹, 而去盡量避免移大樹老樹, 否則只會 “由大自然去決定成敗”, 賠了夫人又折兵。 大樹老樹如果在移植後死掉, 又要花一大筆錢去把它鋸下移走, 重新再種。 如果保留呆在那裡不停發病的話, 又要花錢花時間去做所謂的 “醫” 它, 但誰也不敢保證能夠一定 “醫” 好, 那又是為什麼呢?
諸位游覽西方國家的時候, 有否留意到他們的路旁和公園裡, 很少見到有移植大樹老樹的痕跡。 是否他們不懂? 非也。 而是他們不願意, 也有可能今天的他們比今天的我們錢少吧。
所以移樹之前, 一定要先作出一個明確決定, 也有人應當承擔責任, 和講出科學道理, 不能單憑感情和沖動去行事, 否則好好的大樹老樹百多年的功績, 只能毀於一旦, 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如果因為種種原因,決定此樹一定要移,那必須知道移樹的科學做法, 而不是為了方便或省錢, 將移樹變成毀樹或殺樹。
在了解移樹步驟之前, 我們必須先了解樹木根系的構造, 因為移樹涉及斷根搬根。 移過的樹木沒有足夠的、健康的根系,是不會恢復健康生長的。 根系同樣會發病,而根系病是幾乎沒藥可醫的。
在很多人的幻覺裡, 樹根會是不停的往地球深處生長, 來作出養份吸收和風中固定, 這也是為何設計師把大型樹種栽在細小樹洞裡面的主因。
借問一下, 根系是否也要呼吸嗎 ? 科學答案是 “要的”, 因為樹木根系不同動物那樣有血管, 取氧氣的方法只有靠泥縫之間的滲透作用來進行空氣交換。
那又再問, 1m以下的泥土還有氧氣嗎? 科學答案是 “幾乎沒有”, 因為泥土的重量都把空氣和水份擠走了。
哪既然沒有氧氣和水份, ,樹根又怎樣能在泥土深處健康發展啊? 很多人到這裡都不出聲去回答這個問題。
科學答案是, 大部份的樹根都長在不到 1m的泥土裡面, 而從地面到 0.6m深的土層, 是帶最多根系的。 如果搬樹的時候土球超過 1m深, 有可能只是搬土而不是搬根, 應該嗎?
明白了根系會長多深, 也要了解它能多長多橫。
樹根, 乃是機會主義者, 那裡有合適的溫度、水、肥、和 pH值, 它就會跑到那裡。 樹根的伸延, 也可以不分叉的直插幾十米, 到找到合適的環境以後再作分叉, 從被根塞進堵住的下水管裡就可以看到這個現象。
一棵長在大自然沒受根部限制的大樹, 它的根系可伸延出樹冠半徑的兩到三倍, 這就是為何移樹土球越大越好的原因。
樹根的分叉, 主要分成三次, 從發根區 (Root initiation zone) 那裡先作原生長 (Primary division), 然後作第一次分叉 (First division), 從分叉後再作第二次分叉 (Secondary division), 最後看品種和環境, 再變成根毛 (Root hair) 。 根毛是負責吸收水与肥的。
根系構造也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是固定根 (Anchor root), 它主要是從原生長和第二次分叉產生的, 功能是把樹木固定, 幾乎沒有根毛存在, 吸收能力很差, 移苗的時候也很難搬走。 第二類是吸收根 (Absorbing root), 它是充滿根毛,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肥, 沒了它樹體必須重新把它制造來維持生命, 沒根的大樹是不長活的。
園藝裡常談的 “主根” (Tap root), 在樹木世界裡普遍不存在, 因為從種子往下長的 “主根”, 很快就會死掉, 而被分根代替了。
此外, 研究又發現, 在大自然沒有受到人為破壞的生長環境裡, 很多時候樹木的地上部重量 (Mass, 指樹幹 + 樹冠), 跟地下部的重量 (根系) 差不多相等, 這就是園藝學裡面常提的 “根冠比” (Root to shoot ratio) 。 所以, 移樹的時候不光是看移地上部, 一定也要照顧地下部; 否則, 沒根作吸收和風中固定的大樹是站不穩和斷水肥, 安全嗎?
說到這裡有人會問, 既然能搬的樹根不多, 也不如將樹冠樹幹也砍掉一大半, 去平衡所謂的 “根冠比”, 那就不是行了嘛? 反正園藝裡的小盆花也是這樣子移到土裡面去的。
對一到三年生的小樹苗來言, 把它直接砍到地面, 一般也會重新再長, 因為小苗是充滿生命力 (Vigor) 。 但將如此做法應用到十年生以上的大樹老樹, 這幾乎是制造 “樹木謀殺案” 。 因為葉片砍光, 光合作用沒了; 樹枝樹幹砍掉, 用來重生的儲藏養分沒了; 頂芽砍掉, 制造 “生長素” 的地方沒了, 這樹還能活嗎?
某些樹木必須要移。
舉例說, 苗場裡面生產出來的樹苗, 最後要種到工地上面去, 所以必須要移。 城市為了社會發展需要, 土地上某些被選定的樹木也必須要移, 以配合其發展。 對公衆安全構成危險的樹木也要移走。 防礙城市設施 (電纜、下水道、車道等等) 正常操作的樹木, 也可能要移。
所以, 要決定哪棵該移, 哪棵不可移 (包括移了不活或生病), 是最困難和最備受爭議的行政決定。 在西方國家, 一般都會採用 “公衆樹木評議會” 的形式來邀請市民參與, 當中擔當領導角色的往往是樹藝師。
對樹木來言, 移植小苗和大樹老樹, 其背後理論和施工方法都差不多, 只是小苗的生命力比較頑強而矣。
相同的重點是:
1. 盡量不修剪活枝去保持樹冠的完整性, 讓樹木在移植後能夠繼續正常生長。
2. 盡量把土球加大去保留其重要根系, 令樹木在移植後, 能夠快速恢復根系重長, 去進行吸水吸肥和風中固定等重要功能。
說到這裡, 大家也許會明白到, 為何西方國家一般都不移大樹老樹。 因為費用太高, 運輸太難, 和移植後可能不活或不停生病。 所以移植老樹大樹, 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決定。
講到這裡, 終於可以開始講移樹的步驟了。 對一些行外的人來說, 如果前面的一大堆不講, 後面的再講也沒有意思, 因為科學道理不先講清楚, 誰願意聽下去和相信您呢?
正當移樹的步驟, 大概可以分成:
1. 移前準備
2. 包紮樹冠
3. 起挖土球
4. 包裝土球
5. 吊運上車
6. 中途運輸
7. 新樹洞的事前準備
8. 樹木缷裝和工地內運
9. 樹木種植、現場修剪和即時護養
10. 支撐、覆蓋物、施肥和長期護養
11. 定時檢查
以上各點, 少一不可。 成功的移樹有如做大手術一樣, 不是隨便勾起、挖洞和掉上去, 然後澆澆水那麼簡單, 這也就說明了為何西方國家的種樹与我們的有大不同的地方, 不是誰比較聰明, 而是誰比較認真。
城市裡面大部份的綠化樹木, 都是從移植而產生的, 如果這一關把不好, 只能夠是 “周瑜妙計安天下, 陪了夫人又折兵” 了吧。
1. 移前準備
這裡也分成幾個方面:
a. 如果是行道樹, 其質量必須符合在我先前已在 facebook上面說過的某些國際標準, 否則只會徒勞。 苗量差的可能不停發病也站不穩, 別用。
b. 如果是其他樹 (公園、小區、醫院等等), 其質量也必須符合某些既定的國際標準。
c. 如果是老樹大樹 (從不建議移植), 在評議過後還是決定要移的話, 則沒有質量方面可言, 只能接受現狀。
無論是甚麼樹, 長在甚麼地方 (苗場、山上、城市裡面等等), 都有共通的移前準備工夫, 包括:
a. 移前的一到三個月, 給足水肥, 讓根葉蓬勃發展。 在這裡, 施肥要小心, 樹木需肥量極少, 看山上長的樹就知道, 詳情留後再說。
b. 條件許可的話, 進行 “斷根再生” 行動, 去鼓勵吸收根的產生。 “斷根” 並非隨便把根切掉, 然後放上一些培殖土打包, 讓新根再長那麼簡單; 是要懂得挑選切哪一條、切多少和留多少。 亂切根會日後生長不良或風中倒塌。 這裡涉及的學問非常多, 有空留後再說。
c. 把樹冠的所有的枯、死、病、斷、交叉枝、弱勢枝等等統統切掉 (即是樹木修剪學裡面的 “樹冠清理” Crown cleaning), 以防日後發生病蟲害。 這裡要學習怎樣去找這類枝條, 和用甚麼技術去修, 詳情以後再說。
d. 掛上標號, 以防日後工人找不到或找錯。
2. 包紮樹冠
在進行樹冠包紮之前, 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名先進行修剪。 因為把沒有必要的枝條也運到工地去, 只會增加了包裝的難度和運輸的成本, 運到工地以後又要把它剪掉扔掉, 費時費事。
在包紮前修剪之時, 又分成兩種做法:
a. 如果是小苗 (指1 - 4年生的樹苗), 應該要進行最後一次的 “結構性修剪” (Structural pruning) (詳情在日後寫上 “樹木修剪學” 的時候再說), 來把樹冠形狀變成最小和結構性最安全。
b. 如果是大苗、大樹或老樹, 則進行最後一次的 “樹冠清理” (如上節所述), 來減輕其大小和重量。 要留意, 這裡是要盡量剪掉死去的枝條, 而不是剪掉活著的枝條, 活枝只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剪掉, 因為它裡面有儲藏養分, 如果還未轉移到樹體就去掉, 太浪費。
頂芽要盡量不剪, 特別是中央主幹的頂芽。 如果剪了, 你就把制造 “生長素” 的地方一舉端掉, 樹體會馬上發動 “水芽”, 然後長得亂七八糟 。 如果把中央主幹的頂芽也剪掉, 日後的樹幹只會長寬不長高, 盆景就是如此生產出來的。
樹枝的包裝, 也要非常小心, 如果最後會被包裝材料壓斷的話, 那倒不如在先前剪掉, 起碼切口會比較平整, 易於 “創傷板隔化”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Decay in tree, 龐大課題, 要留待講 “樹木修剪學” 時才講) 的修復行動進行。
樹冠包裝的形狀, 要依照樹冠原來的形狀而稍為壓縮一點, 一般又以尖錐型或圓型最為在運輸行走時最抗風。 拉的時候, 一般以2 cm直徑以下的枝條可以彎曲多一點, 粗大的很容易被拉裂, 而最後也要被剪掉, 等如白幹。
綁拉枝條時, 最好是從中央主幹兩邊的枝條開始, 一層一層的往中央方向靠攏, 最後變成圓錐形或圓形。 由於一般大卡車的貨斗寬度只有 2.5 m , 如果包裝好的樹冠直徑是超過這個的話, 可能運輸要作出特別安排, 這也是為何西方國家一般不搬移大樹老樹的其中一個原因, 因為長途運輸有困難。
包裝材料方面, 在華南的高溫多濕強日照地區, 以兩層的遮光網來打包, 是最為理想。 一則便宜, 二則透風透光, 不會把樹冠 “蒸” 熟, 三則可作某程度的擋風, 可耐幾小時的運輸。
有人會問, 哪我噴一下 “抗蒸發劑” (Anti-transpirant) 到樹冠上面, 那就不是可以防止風乾了嗎? 研究指出, 這些油臘性的噴劑, 能夠堵住蒸發氣孔, 有如跑步十公里而不准出汗的樣子, 可能效果會得不償失。 所以除了在個別合適氣候條件和樹種情況以外, 不建議使用。
3. 起挖土球
絕對不能用挖土機械來起挖土球 (特制的 “搬樹插” Tree spade則屬例外) !!!
挖土機的挖斗是設計用來挖土挖石頭的, 不是用來斷根的。 那個挖斗一挖進去, 可能碰到的一整片的根系, 都給它撕裂弄翻, 以後再作修補整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苦差, 而且沒有保証一定能夠修復。 所以不管是小樹、大樹或老樹, 用人手切挖是國際上公認的最理想做法。
土球的直徑一般要在胸徑的10倍以上, 或且一直挖到樹冠滴水線 (drip line) 以下, 才能保得住賴以生存的重要根系。 換句話說, 一棵 1 m胸徑的大樹, 就要挖 10 m直徑以上的土球, 這個連同樹體一起, 重量可能已經超過 100噸, 起吊和運輸都有一定困難, 這又是為何西方國家一般不喜歡搬大樹老樹的原因之一。
斷根的手工具必須鋒利。 因為根系的修補和樹體一樣, 都是靠 “創傷板隔化” (CODIT, 看前述) 的順利進行, 撕裂的根系很難進行“創傷板隔化” 。 不管您日後噴多少肥料、殺菌劑、生根素等等, 對根系的修補實是無濟於事, 研究也不支持它們的使用, 因為沒有多少效果。
土球的形狀沒有絕對的固定, 大部份時候是圓形, 有些時候用方形, 因為在同一長度裡, 方形帶的土和根系比圓形為多。 有些時候也要看固定根的走勢來決定土球的形狀, 固定根越長, 那邊的土球也越長, 沒有絕對限制。
土球的深度一般在 1 m 之內, 再挖深了可能只是搬土, 而不是搬根, 因為再下沒有氧氣, 又何來根呢 ?
4. 包裝土球
土球的包裝材料, 傳統上是用粗麻布, 主要是考慮到材料的強靱度和透水透氣性, 但近年已很多時候為化學纖維布來取代。 不管是用甚麼材料, 一定要把土球包紮窂固, 以便吊運。
5. 吊運上車
吊運方法是以吊起土球的重量為主, 附托樹幹為副, 這樣子便能保護住土球裡面細小的吸收根不被弄斷。 如果相反的只吊樹幹而不承托土球,有可能會:
1. 土球的重量撕裂裡面的吸收根。 沒了吸收根, 樹體會最終缺水而死。
2. 土球的重量令套在樹幹上的吊索, 滑動而撕扯斷樹皮以下的靱皮部和形成層, 令樹冠的養分不能抵達下部,令樹體慢性死亡。
西方國家有些時候, 也會在包裝布外面多加一層鐵網, 用來分佈吊運重力。 這種做法成本較高,但對某些移樹情況, 是很有幫助的。
吊到卡車上的樹木,只能夠放一層。 不能夠為了節省運輸成本, 就把樹木疊成兩層或幾層, 因為上面的重量, 在運輸的顛簸過程中, 會把下層的土球壓破, 又把下層的枝條壓斷, 結果是白做一番。
如果要在樹与樹之間的縫隙當中放一些其他東西,例如灌木、工具等等,也必須肯定這些物件, 不會在運輸過程中對已包裝好的樹木做成傷害。
樹木放在車斗上的方向,普遍以土球向車頭, 樹冠向車尾最為順風, 但如果數量不多, 也可以頭尾對放, 盡量利用空間, 只要放平一層不逆風就成。
注意樹冠和土球都要綁好墊好, 不讓它在途中滾動。 再把裝好的樹木在上面多包一層遮光網來作流線形缷風, 這樣子就大功告成。
6. 中途運輸
這裡最重要的就是水,運輸中的樹體, 有像乾風筒吹頭髮一樣的在被風乾, 如果是高溫乾燥強日照的天氣就更為嚴重。 所以, 每經兩個小時左右的運輸, 就理應把車停下來, 給土球和樹冠澆澆水, 也就好給司機一個小息機會。
澆水的時候, 要記住根部才是樹木吸水的部份, 不是樹冠。 樹冠澆水只能減慢蒸騰作用而矣, 並不能為樹體吸水。 土球方面也不能澆水太多, 以防融化破裂, 只能適量而止。
7. 新樹洞的事前準備
一定要先挖好樹洞才把樹搬過來, 不要相反來做, 因為:
a. 可以先偵察到樹洞裡面是否滯水、 有否管線存在、有否其他障礙物存在等等。
b. 不讓已搬到的樹木在等候挖洞, 呆在旁邊日曬風乾。
樹洞最好在搬樹到來的前一天才挖好, 挖好的樹洞如果呆太久的話, 其旁邊土面會風乾硬化, 而在覆土種上樹後, 難以吸水融化, 和土球融為一體。
新挖的樹洞的直徑, 國際上一般要求在土球直徑的兩到三倍。
為何要那麼大啊? 因為:
a. 放進土球後, 旁邊回填的土都是鬆的, 方便新根長出和呼吸。
b. 鬆土會令澆水, 能夠平均分佈在土球旁邊, 幫助吸水和發根。
由此可見, 如果樹洞太小, 土球旁的原來土又實又硬, 不透水透氣, 土球的新根便難以長出。 根長不出, 樹木如何長大? 沒根的樹難以健康生長, 可能經常發病, 又難以在風中站穩, 往往一吹便倒。
哪這是否城市綠化種樹的最終目的啊? 誰又需要為此來負上責任啊?
8. 樹木缷裝和工地內運
被移植的樹木到了現在, 已經過五關、斬六將了。 但是, 移樹還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
樹木安全運抵工地後, 下一步就是由監管人員在貨斗上檢查、缷運和內運到種植地點。 在車上檢查是很重要的,假如運到的樹木貨不對辦,或是質量無法接受, 也就乾脆把它送走, 不要缷運, 免得多做一重功夫。 如果檢查合格, 監管人員理應簽認確定,以厘清責任。
缷運的時候, 最後一根吊上車的, 理應是最先一棵吊下車的,這樣子可以把樹體之間的混亂摩擦減到最少, 避免傷害。 如果沒有計劃的隨便這裡拿一棵、那邊拉一棵的, 土球、樹冠都被胡亂的拉扯一番, 很容易裂球斷枝。
下吊運的方法跟吊上車的做法是同樣,照樣以吊土球為主,輔吊樹幹為副。 土球到地之前, 板車或其他機械應在下面等候接著, 直接把土球放到上面去, 進行內運。 如果土球能夠直接吊到新樹洞裡,那就更好不過。
每車運到的樹木都最好當天就種好, 不要丟在工地上過夜, 以確保護養。
9. 樹木種植、現場修剪和即時護養
到了現在, 樹洞已經挖好了, 樹木也就安全的運到旁邊, 哪是否馬上掉上去、覆土澆水、那就完成任務了?
首先是要如何安全的把樹木輕放到樹洞裡邊。 如果就是硬推帶拉, 結果弄裂了土球,那也就全功盡廢了。 工地上很多被移進的樹木, 就是沒有小心這一點, 結果功虧一簣, 承辦商然後大罵天氣保養, 對嗎?
放樹正當的做法, 應該要用多條的寬布帶, 從各方把土球平均承托, 然後輕輕地放到樹洞裡, 再把布帶一條一條的拉走, 這樣子土球就可以不被弄破, 保存完整。 這一步也是為何西方國家不喜歡搬大樹的原因之一, 因為內運和重新栽種, 實在是太困難了。
土球要種多深? 國際上的指引是, 要把根頸地帶種出原來土面約 5 cm的高度左右, 以便土球上層約50 cm 厚的發根區容易長出橫根。 換句話說, 是種淺, 不是種深。
研究又指出, 只要把根頸地帶深種10 cm 以上, 新根因為缺氧而難以長出, 從而發動了 “不定根” (Adventitious roots) 的生長, 而這種根無論在大小和密度方面, 都不能代替原來根系,只能勉強的為樹體維持生存而矣,妄說生長。 在整片的新種樹木群裡,如果當中有數棵的長勢是明顯放慢,深種了可能是其成因之一。
如何拆土球的包裝袋?
如果是麻布或化纖布包裝袋, 要用利刀小心的整個把它剪開弄走, 不要傷及根系。 如果是吊上去很重已經站穩的大樹老樹, 最少也要把直身企面的包裝布部份剪開弄走, 底下被壓著土面的部份, 如果因為重量拉不走也無所謂, 因為這裡被壓扁了沒有氧氣, 根很少會從這裡長出, 大部份會從土球直面的旁邊往橫長出。 按照同樣的道理, 如果是包裝袋外面再套上鐡網的, 鐡網和包裝袋只須剪貼到袋底, 壓著的部份也可以不剪了。
市面上有一些所謂的 “種植袋”, 其強調可以全冠移植, 其原理不在乎限制根系不能長出袋外, 而形成像根瘤狀的不正常發展。 這些根瘤很容易在撕開包裝袋的時候被弄斷, 結果根系同樣受傷。 國際上對使用 “種植袋” 的說法也沒有肯定, 研究尚在進行中。
需要為覆土施肥改造嗎?
有些園藝操作守則規定要為覆土施底肥、拌造有機物、生根素、吸水珠等等材料。 研究指出,拌進的材料其實作用不大, 因為新根沒多久就會長出這個範圍, 到原來的土裡面去繼續吸收伸展, 進行根系固定。 這種在花盆裡行得通的做法, 在大自然裡可能是無所用處。
更有的是如果施底肥不正當的話, 新根一長出來就會被高濃的鹽分燒掉, 結果弄巧成拙。 改良過的覆土, 也會造成与原土的水肥份分佈不平均, 令偏生根和盤根容易開展, 導致樹木日後有倒塌機會
把土球放到樹洞裡, 並調較好至合適高度後, 就可以進行覆土。
覆土的時候, 最好是用花灑形式的澆水方法, 把回填土和土球平均保持濕潤, 而不要用救火喉的形式用強力水柱把土球沖崩。 邊回填邊澆水的供水方式, 比統統回填好才從泥面灌水的形式, 更能使所有回填土和土球緩慢吸水, 因為只在種好後光灌泥土表面, 水可能是溜到別的地方去, 而不是直達土球, 結果白做。
有人會在把树木種下去後, 在土球頂用回填土圍一圈的小水壩, 把灌溉水形成一個小水塘, 讓水慢慢的往下滲。 這種做法是有效的, 但千萬別忘了要在幾個月後, 要把土壩擊開放水, 否則土球頂會被不停的灌水儲水, 而導致泥土封壓, 不再透水透氣, 從而產生根腐病。
樹種下去後, 下一步就是把树冠上面的包裝布打開。 這裡也要小心不要把枝條樹葉弄傷, 所以用大砍刀來亂割一通的, 肯定會造成破壞。 應該用剪刀小心的把包裝布和綁繩一刀一刀的耐性剪開, 順序的把整個树冠釋放出來。
解除包裝布後, 树冠裡面可能有因為長途運輸的原故, 被風乾掉或壓斷的枝條存在, 這個時候要馬上把它清除, 不要讓病蟲害在其上面發展。
在處理好樹冠後, 應該用強力水噴灑一下树冠上的泥塵, 和用慢水作土球的最後一次灌水, 那這樹方叫種好。
10. 支撐、覆蓋物、施肥和長期護養
在樹木種下去新地點以後, 很多人的慣想就是, 下一步就要馬上把樹體支撐起來, 不然一定會倒。
其實在西方國家,很多時候種上小苗 (5 cm 胸徑以下) 的時候,是不採用支撐的, 因為土球本身的重量,已經可以把樹體站穩。 大中華地區的樹木移植,一般土球尺寸不達標 (10 x胸徑), 很多都是小得可憐,造成上重下輕,所以才不撐不行。
树木的支撐會令根系不願意發展, 和 “幹粗收窄” 不願意發生 (請看我以前的文章) , 有點像一個健康走路的人, 天天用拐杖代替,如此樣子,腿部肌肉不退化才怪。 假如树體已是不撐不行, 也要把支撐當作一個臨時措施,一般在幾個月後, 等新根長出站穩以後,便須移除,而不是撐到永遠永遠。
在大中華地區,特別是在大陸,很多行道樹都是被撐到永遠永遠, 這個時候可以看到,树皮有被磨損而發生病蟲害的、 也有繫帶被吃進擴粗的樹體裡面的、有被吹傾斜了而因為重裝支撐太麻煩而不理而之的, 結果又害得樹木被 “打葯、再打葯”、 後果是 “越打越糟” , 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所謂 “樹木醫生” 不理解 “逢葯三分毒” 的道理吧。 葯不能亂用, 要懂才能用,而用得越少, 是越好。。
有些時候,種下去的樹木是不撐不行,這包括樹冠大而招風的樹、土質鬆軟的種植區、在雨水多而頻密的種樹時間等等; 風和雨的同步,可能會令新種上去的樹站不穩。
要固定樹木,筆者看過的方法都有好幾十種, 從固定土球不讓樹體移動, 到比效常見的用棒棍直接支撐樹體, 每種都有它的理由, 在這裡不作詳述,等日後有機會面對授課, 連同圖片實物一併清楚說明吧。
總的來說,不管是採用那一個系統, 背後理論都是要求樹體能在風中稍為搖擺,去發展根系和 “幹粗收窄” 。 支撐系統應被視為是臨時性的,一般在三到六個月後, 等樹木的根系發展起來,能夠自己站穩,便要移除, 不要撐到永遠永遠。 由此, 採用最便宜的材料便行, 重覆使用材料也是可以。
支撐碰到树體的接觸部份,不管是硬體或且是繫帶, 都要另加一層柔軟的物料作墊, 不要在風中摩擦的時候制造傷口,給病蟲害入侵。
支撐系統也要定期檢查,有在被風雨弄歪的, 要即時矯正, 否則根系不會等您,吹彎了也會繼續生長,過了一段時間,樹木就會永遠斜長了。
到了現在, 樹都已經種好了, 要撐的話, 都已經撐好了, 在大中華地區, 很多人就是澆了水, 然後拍拍屁股就離開。 但在國際上,這裡還差最後一步。
這個大中華地區經常少做的最後一步, 就是要為覆土的表面蓋上一層 5 – 10 cm 厚的覆蓋物,澆水後才算完成整個工序。
為甚麼要蓋上覆蓋物啊?
覆蓋物好像一張被子, 把回填土与空氣分隔開。 這被子冬暖夏涼, 氣溫高的時候,它保存回填土的溫度低幾度;氣溫低的時候,它也發揮同樣保溫功能。 衆所周知樹木的根系, 是不喜歡泥土的溫度大起大降的, 如果是這樣子,根系病會容易產生。 在大自然的森林裡, 這一層的覆蓋物,全由掉落的樹葉樹枝天然形成,去幫助樹木的根系健康成長。
覆蓋物除了保溫以外, 還保住下面的回填土沒那麼容易就風乾掉,也幫助澆水或下雨的時候,回填土沒有那麼容易的就被沖走或被水滴壓實,做成泥土缺氧, 根系不開展。
覆蓋物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通過自體的不斷生物降解, 來補充回填土裡面缺乏的有機物。 有了有機物,泥土裡面的益菌 (mycorrhizae) 和益虫 (蚯蚓) 就可以大量發展,去抑制害菌 (褐根病?) 和害虫 (根瘤線虫) 的數量,令根系能夠健康發展。
便宜的覆蓋物好處衆多,但在大中華地區不被所謂的 “樹木專家” 設計採用,實
屬遺憾。
覆蓋物要蓋多厚?
大概 5 – 10 cm 厚就可以,一直從離開根頸區約 5 cm左右的地方, 最少要鋪到回填土与原土的交界點為止, 又以越寬越好, 因為它對改土是有利無弊。
有些人會說, 既然覆蓋物有那麼多的好處, 哪蓋厚一點來免得日後翻工又行嗎?
答案是不行。 因為舖上太蓋的覆蓋物有如填土過厚一樣,令底下的氧氣不夠, 又可能會難以滲水, 令根系缺水缺氧,難以開展。 此外, 過厚的覆蓋物層,可能會變成鼠類和其他昆蟲的家, 把根系弄得亂七八糟, 同樣是不好。
為何覆蓋物回填的時候要離開根頸區 5 cm 左右啊?
因為根頸區的樹皮組織, 天生區來就是不能夠長期泡水, 如果這裡長時間的被濕潤的覆蓋物包圍住,有可能會發生病蟲害或根腐病, 弄巧成拙。
哪覆蓋物要否先進行生物發酵, 來改變其 “碳氮比” (Carbon to nitrogen ratio) 後才好使用嗎?
研究指出,放在土面上的覆蓋物不需要預先發酵, 因為它沒有直接碰到根系,不會搶氮,所以讓它靜靜地躺在土面上自然生物降解, 讓掉下的樹葉、鳥糞、昆蟲屍體等等來提供氮, 也是可以。 混到土裡面去的覆蓋物,因為會与根系有全接觸的關係,最好預先發酵。 如果要做到有備無患, 在鋪上新鮮的覆蓋物後, 再在上面薄施一層氮肥,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哪甚麼材料可以用來制作覆蓋物啊?
做覆蓋物的材料, 一般以有機物為好。 有些人為了美觀好看, 也會採用卵石、陶粒和其他無機材料来充當, 但此等材料不會產生生物降解,所以不能改土或添加有機物,對回填土的好處較少。
國際上常用做法,是直接採用由木條粉碎機 (Wood chipper) 制造出來的約2 cm 直徑的木屑, 來鋪在回填土上作為覆蓋物。 此等木屑一般由修枝鋸樹时候的剩餘枝條而產生,可以作為廢物利用,一舉兩得。
如果先把覆蓋木發酵以後才用可以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 但此等覆蓋物因為養分豐富,一般殘留壽命會比新鮮材料短一半, 很快就需要填補了, 但它會對改土供肥有所幫助。
有機覆蓋物的壽命通常是一年右右,溶解分化以後要定時添加, 否則會失去它保土供肥的功效。
等在回填土上鋪好覆蓋物後, 應該要进行最後一次的根部澆水,把根系完全濕透,哪整個移树過程才算是完成。
11. 定時檢查
已種好的移植樹,必須要作出定期檢查,去確保其生長狀態和生長環境沒有改變。
有如病人出院接受定時檢查一樣, 移植樹被檢查的頻率,應由第一週的每天,到第二週的隔天,到第三週的每隔兩天,到第四週的每隔三天左右, 來全面檢查一次。 檢查的時候,可以按照種植點的風險需要 (馬路邊、廣場、公園等等) 、品種習性 (e.g. 移植過敏度) 和氣候條件 (強日照、大雨、強風等等) 來作出頻率調整。
檢查的重點要包括:
a. 樹體有否被風吹歪,或被澆水時泥土發生沉降而傾斜。 有則需要馬上糾正。
b. 地上部有否出現枯、死、病、斷枝條。 有則需要馬上剪除,減免招引病蟲害的機會。
c. 樹體有否被種植地點的現存病蟲害攻擊。 有則需要採取保護或預防措施,包括用葯。
d. 頂端生長是否發展正常,這是移樹成功的標誌。
e. 覆蓋物有否招惹鼠類或其他害蟲作巢, 有則需要設法對付 (用葯誀、分隔屏障等等)。
定期檢查從當初的高頻率, 通過一到三年的時間來進入低頻率,然後便可調整進入整個綠化計劃的正常檢查頻率裡面,令移植樹能夠正常發展,長存久在。
結論:
由此可見,成功移植樹木,是需要用心的, 並非隨便勾上來、吊上車、堆起來、吊下車、挖個洞、撒些肥、掉下去、填填土、澆澆水、撐起來那麼粗暴簡單,而是每一步都要需要用心處理,細心操作,才會有好成果, 否則還是那句樹藝名言 --- “大自然會決定成敗, 而不是設計人員說的” 。
當今大中華地區花費在綠化種樹的錢, 相信已是西方國家城市的很多倍。 成功与失敗,是需要互相比較的。 哪我們又願意拿我們那一個的城市綠化種樹, 与任何一個規模相等的西方國家城市裡的來相比較呢?
如果不敢, 哪又是否 “周瑜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誰又應該為此負上責任?
本文乃是按照筆者行內29年的工作經驗,和下述的國際研究文獻參考寫出。 不盡之處,祈各方友好不吝賜教,此乃樹藝行業在大中華地區的福祉也:
1. Arborist’s Certification Study Guide --- ISA
2. Arboriculture Integrated Management 4th Edition --- Harris, Clark & Matheny
3. ANSI A300 ---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4. BS 3998 (2010) ---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
5.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Planting Trees & Shrubs --- Watson & Himelick
6. Tree Planting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 ISA
7. Modern Arboriculture --- A Shigo
8. A New Tree Biology --- A Shigo
9. Tree Anatomy --- A Shigo
10. Tree Law Cases --- L Bloch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