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通行的行道樹木規格
Sammy Au 歐永森
CAA中華樹藝師公會 會長
ASCA 美洲顧問樹藝師學會 顧問樹藝師號 RCA#497
IACA 澳洲顧問樹藝師學會 顧問樹藝師號 ACM 0412011
ISA 深樹藝師/注冊攀樹師號 HK-0174BT
ISA 認証 “樹木風險評估員”
ISA HK/China 執業樹藝師號 IPA-010908
SCMN 專業調解及談判學會 注冊調解員號 CM-0044
西方國家普遍存在一套客觀公正的行道樹木規格標准,應用於園林綠化設計施工方面。 較多人熟悉的, 包括有英國標准 (BRITISH STANDARD) 和美國標准 (ANSI Z60.1 2004)。 香港和廣東的樹木標准主要參照澳洲標准,這又與當年港英政府主要採用澳洲標准有關,因為澳洲是英聯邦中主要大國,而其氣侯與香港較為接近。
本文所述的西方國家樹木規格,主由參考以下文獻寫出:
(1) ANSI A300
(2) Arboriculture-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Trees, Shrubs & vines, 4th edition 2004 (Harris, Clark & Matheny)
(3) Arborists’Certification Study Guide (ISA)
(A) 西方國家對使用園林樹木的建議規格:
1. 必須要有明顯的中央主干 (CENTRAL LEADER)
中央主干俗稱樹干,是所有分干的接匯處,是在風霜雨雪之時整棵樹木承受重力的支持平面。 研究指出'主干樹'比‘非主干樹'在承受外力之時,其結構性表現特強,抗力較高,這也是為何木棉的抗風性比榕樹要好。
許多樹木在經過人為修剪之后,會自然長出雙主干或多主干,標准是要求在整株樹木自然高度的 2/3 以下不能出現雙主干或多主干的現象,以免影響其抗風能力。
2. 必須要有 60% 以上的 ‘ 活冠比' (LIVE CROWN RATIO)
‘活冠比' 是指有葉片枝條的高度與整株樹木自然高度的比例。
舉例說,某棵樹的自然高度是 10米,而離地面 4米 才有第一枝帶葉片的分干長出,這等如此樹從地面往上 4米 都隻有主干,沒有分干。此樹的 ‘活冠比' 的計算方法是:
6米 / 10米 = 60 % 活冠比
標准認為 ‘活冠比' 在 60% 以上的樹木才有足夠的葉片去保持此樹的正常健康生長,在此以下的樹木因為葉片不足而會產生種種生長障礙,例如抗病虫能力低、發根困難、難於開花結果等等。
標准又認為 ‘活冠比'在 60% 以下的樹木的抗風能力較差,又以單干高球型的樹木為甚,此類樹木在未完全扎根之前容易隨風左搖右擺,從而難以長出新根,容易倒伏。
達到 60% ‘活冠比' 的樹木,一般來說會有超過 50% 的葉片長於 2/3 的下部分干,樹冠形狀有如眼淚滴珠,有利於整株樹木結構來抵御強風。
3. 於接合點,分干粗度不超過主干粗度的 50%
樹木的主干在往上生長的時候會不斷長出橫生分干枝條。 標准要求於主干和這些分干的接合之處,分干的粗度不超過主干的粗度的 50%,也就是說長出的分干的粗度在主干粗度的一半以下,而以1/3最為理想。
為何標准會有如此要求? 這是因為研究指出如果分干粗度不達主干粗度 50% 的話,這個接合點會特別強韌,在風霜雨雪當中不容易折斷。樹木最大的天敵就是風力,沒有良好接口的枝干容易於風中脫落。
4. 分枝分干的布局要求
(a) 在主干裡,上一層的分干與下一層的分干的距離大約在全樹自然高的 5%。舉例說,假如一棵樹的自然高度是 10米,則其理想上下層分干距離是 0.5米。
(b) 每層的分干應成螺旋樓梯型狀從下往上排列分布,上一層的分干不該與下一層的分干排列在同一方向,造成上下重疊。
(a) 與 (b) 兩項要求, 主要考慮到整株樹木重量的平均分布, 與及枝干在風中抗力的安全性。 一株結構良好的大樹應該好像一棵巨大的盆景。其實盆景藝術也隻不過是一棵大樹的縮影。
5. 主干和分干呈現 '干粗收窄' (TAPER)
'干粗收窄' 是指條干的粗度從頭端開始,慢慢順序的往末段收窄,常見的竹荀就是例子之一。 物理學告訴我們如果一棵樹的主干有若竹荀般往上收窄,其抗風能力一定會比隻有平均粗度的主干樹木強力的多,在風中不會容易彎曲折斷。
按照同樣道理,分枝干如果也存在‘干粗收窄'的話, 同樣會抗風力強。 有 ‘干粗收窄'的主干樹由於結構性強,承重能力高,往往能夠衍生更多枝條和更會長高。
6. 良好的根部系統
一般人購買樹木的時候往往花很多精力觀察樹木的地上部份,而忽略了很重要的地下部份。地下部份主要指根系,沒有良好的根部系統會注定苗木移栽的失敗。
(a) 地栽苗
標准要求根系必須平均分布於主干的周圍,而不是邊大邊小,時有時無。 根系還要最少分布到樹冠周邊的投影線下,以確定有足夠支撐能力。 在良好的泥土環境中,根系應達 0.6米 至 1米 深度。
根系的分布應從主干呈放射狀向外伸展,而絕不產生 ‘盤根現象' (GIRDLING ROOT)。 '盤根現象' 是指某些大根纏繞著主干下部環繞生長,日后對主干下部造成收握現象,慢慢破壞其生理結構,從而令到樹木在種下幾年后才被風力推倒。 在國外,由於 ‘盤根現象'的產生, 而導致大樹倒塌的案例, 非常普遍。
(B) 容器栽苗
容器是指苗盆、苗袋或任何用來生產苗木的盛栽器具,不管其裝容方式是位於地上部或地下部。容器生產的優點是移栽時候不須要大量斷根,但它也有缺點。
如果一棵樹木在容器裡面生長時間過長,其根系因為不能往外伸展,很容易便長出 ‘盤根現象',造成種后倒伏。 由此可見,容器苗隻有很短的 ‘貨架壽命' (SHELF LIFE),必須在根系長滿之時進行移栽,以免產出 ‘盤根現象'。 標准對容器栽苗除了包括地栽苗的要求以外,會特別留意‘盤根現象' 的產生。
此外,容器栽苗的用土最好與日后移植使用的泥土性質接近,不要選用無土栽培的容器栽苗直接種植到田土裡面,因為可能產生排斥而不發根。
(B) 選購優質樹木要注意的地方:
1.苗木的生產方法
如果選用的是容器栽苗,必須注意根部有否產生 ‘盤根現象'。 如果容器栽苗是埋在地下生產的話,必須注意根部有否長出容器之外; 如果是有的話,則此容器苗應當作地栽苗來處理。
如果選用的是地栽苗,最好先作斷根處理。 研究發現地栽苗在移植后的成活率一般比容器苗為高和復原速度為快,這可能與生產用土有關。
2.樹干及枝條
a. 如果選用單干樹,則主干在用手搖動的時候干底隻能搖擺在 5 度 之內,這點決定此樹的札根穩定性。 如果選用的單干樹呈多主干,又此樹能於少量修剪之后能夠改為單主干,則此樹仍可以被接受,但必須經過樹藝師監定同意。
b. 干身不能有大面積的切口或明顯的外力損壞,切口直徑要在干徑的 10 % 以下,外力損壞表面的長度或直徑要在 50 mm 以下,以確保干枝有自我修復能力。
c. 樹干下部的臨時枝直徑不能超過主干粗度的 20%,以免日后剪除時傷口過大,難以修復。
d. 上下層枝條不直線重疊; 250mm 以上主干粗的樹,上下層枝條距離應在 450mm 左右,較小的樹應在 150mm 至 450mm 之間。
e. 分干枝條應以螺旋樓梯型狀由下往上平均分布。
f. 分干枝條的直徑要在主干直徑的 ½ 以下。
g. 上下層分干枝條不會相互碰著摩擦,以免產生傷口。
h. 主干和分干都沒有產生‘樹包皮' 現象 (INCLUDED BARK)。 ‘樹包皮'是指當兩條樹干於同一發生點並列生長之時,接觸處的樹皮在兩干之間被含包起來。 ‘樹包皮' 現象令兩干產生薄弱接口,也令其中一干容易被外力撕裂。
i. 各干枝接口角度不會過窄,一般達到 30度 以上,以避免枝條容易在強風中斷裂。
3.樹冠
a. 樹冠必須園渾飽滿,不能邊大邊小,邊有邊缺。
b.不同主干直徑的最低樹冠直徑為:
干粗 = 25mm , 冠徑 = 1米
= 50mm , = 1.5米
= 125mm , = 3米
c. 合理的根冠比;由於樹種各有不同,這點一般由樹藝師來決定。
d. 葉片健康,符合正常顏色和大小,沒有病虫害。
e. 如果全樹隻有 5 % 以下的葉片有黃化脫落或小量病虫害,經樹藝師監定同意后,依然 可以採用。
4.根部
a. 土球的直徑要在干徑的 10 倍 左右,等如干粗每增加 25 mm,土球直徑將會增加 250 mm,又以增加 300 mm 最為標准。 為何如此? 研究指出挖苗時,通常有多達 95 % 的根部被遺留在土中。 所以土球越大,能帶走的根就越多,移苗的成活率也就越高,復原速度也越快。此 1:10主干與土球的比例適用於地栽苗和容器栽苗。
b. 長勢健康,新根呈奶白色放射狀往外分布。
c. 沒有缺陷性根系,例如‘J' 狀根; 沒有 ‘盤根現象'。 如果採用容器苗,必須沒有達干粗 20 % 以上的根長出容器以外,以免斷根移植后產生‘移植痴呆症'。
d. 土球必須札實堅固,不能鬆散,不能故意塞土進去來加大土球包裝。 測試土球有否被填土加大,可以採用 ‘推干法'。先把土球固定,然后輕推主干,如果整株推動,証明干根一致。 假如干動而土球不動,証明上下分離,包裝袋裡可能曾被加土。
5.其他
a. 供應的苗木不管是地栽苗或容器栽苗,搬移之前都應該能獨立站穩,不須支架撐托。 如果需要支架撐托的話,証明其根系尚未發達,不能採用。
b. 採購的苗木最好沒有剛施過肥,應等待肥效已過才移栽。
從上述可見,西方國家的行道樹木規格, 是非常合理和全面。 每項要求都是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探討和經驗累積而成,並非簡單的按照某些人或某些機構的喜好來作出決定。
樹木種類千變萬化,某些樹種的自然長態很難達到以上要求,故此西方國家的樹木規格, 並沒有硬性規定到所有的樹木種類上,隻是適用於一般的園林苗木而已。 若要堅持採用特別樹種,最好先與樹藝師或其他專家商量研究,以免種后制造麻煩。
目前大中華地區的用苗者, 一般隻檢查樹木的地上部,又以葉片的多少和顏色來決定質量,很少關注支干結構,不介意樹身的外力損害,不要求足量土球,不細心檢查根系,普遍認為使用前好看的樹,移植后照樣茁壯。
如此用苗的后果是不言而喻,有目共睹。 他們不知道葉片純粹是臨時性器官,可長可掉,而支干結構才是令樹木長存久有的永久性組織。達標的支干結構和發達的根系令樹木抗風力強,而茂密的葉冠並不代表此樹已有達標的支干結構。
樹藝是一門科學,與園藝非常不同。 樹藝很少講究觀點與角度,而是根據研究、事實、數據、統計和經驗總結而成。 西方國家每年發表的樹木研究報告超過數百篇, 研究不斷。
假如一棵大樹要倒下來,不論誰去講情說理,陳規道法,依然改變不了它的命運。 2005年8月中旬位於香港政府總部的百年老樹,由於大限已到,也不懼權貴,在風雨中照樣倒下,造成了尷尬場面。
樹藝學的發展, 就是這樣的完全按照大自然的規律,從失敗當中吸收經驗,從不明當中尋找答案。
(完)